久经高温炙烤的浙江大地还来不及喘息,就迎来了今年第11号超强台风“轩岚诺”的严峻考验。 “块头大、路子野、影响久、水汽足”,面对“轩岚诺”的登场,浙江气象部门聚指成拳悉听号令,从全员戒备到行动有序,从吹响前哨到擂紧鼓点,踩准时间节点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。 气象前哨,吹响全员警戒号角 今年的浙江,久旱逢台风,却是来者不善。作为今年首个超强台风,“轩岚诺”不仅“蛮横粗暴”,能量巨大,更是“行踪诡谲”。然而无论是它在洋面上的迅速壮大,还是在台湾省附近的“V”字型急转北上,都没有逃脱气象部门的监测预报。 随着台风逼近,气象预警吹响了全员备战的号角。在省防指统一指挥下,全省11680艘海洋渔船全部安全归港,1646名海上养殖人员撤离上岸,开放避灾安置场所5778个,转移安置2388人,检查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5117点次……各地紧锣密鼓扎实有序做好防御工作。 根据新修订的《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》,气象预警作为启动应急响应的主要条件,省防指会商研判、应急决策等各环节全链条明确了气象职责定位。现在,气象部门的“第一道防线”定位更明确,气象“消息树”的职责更清晰。 图为9月4日,台风“轩岚诺”在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金沙滩掀起巨浪 徐伟杰摄影 梯次化服务,踩准渐进渐密鼓点 愈临近,愈密集,愈精准。随着“轩岚诺”逐步逼近,风雨渐盛、影响渐强,气象服务加密加速却丝毫不乱。 提前24小时发布灾害性天气“风险提示”,提前3小时至6小时发布“警戒提醒”,提前0至1小时分乡镇发布“精细预警”,15分钟内开展“分级叫应”,及时发布“实况通报”并动态更新——浙江气象部门建立的“梯次化”预报预警服务业务机制再次在实战中发挥效益,全面贯彻了省领导“倒排预报时间、加密预报频次、优化预报周期”的工作要求,为科学部署灾害防御、打出提前量提供了有力支撑。 要踩准服务的节点,除了有科学的行动机制以外,还要有精细的专业支撑。省气象台充分应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发的“风云地球”平台系列产品,加强台风动态分析研判,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;自主研发的大风精细化主客观融合预报产品、渔场渔区精细化客观大风和风浪预报产品,为预报员提供了更准确、可靠的极大风预报参考,利于做好渔场渔区精细化预报服务工作。 数字化平台,助力科学精准防台风 打开“浙政钉”App便能看到最近备受关注的置顶应用“气象防灾在线”,短短4天,访问量高达60余万。 “气象防灾在线”应用中的台风专题,涵盖了气象监测、预报预警、决策服务等多项功能。最近更新的版本特别加强了全省精细化组网雷达、风云地球卫星等新产品的应用,强化了全省智能网格预报产品、渔港和极大风预报等产品的应用,以求提供更科学、更精细、更全面的气象服务。目前,“气象防灾在线”省内外使用的部门达236个,为各级政府决策部署提供了气象数字化支撑服务。 放眼全省,多地纷纷应用气象数字化改革成果,开展防灾减灾决策服务及应急联动,助力精准落实各项防御举措。 在宁波,“口袋气象”数字化平台融入地方防汛指挥系统,实现气象现场服务与后端技术支撑无缝对接、快速响应;在台州路桥,气象部门通过“浙渔安”智慧天眼系统实时监控港内渔船动态,引导金清港渔船回港,联合海洋渔业部门共同保障海上安全;在嘉兴,气象部门将相关综合交通风险产品、市域高速交通气象站实况数据纳入“高速公路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平台”,为高速部门风险路段气象要素实时查询、高速出入口实施临时管制等提供支持。 (责任编辑:) |